医疗器械学院是学校地方高水平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建设牵头单位。学院面向新工业革命战略机遇和生物医药先导产业、制造强国、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需求,不断优化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体系,推进“健康新工科”建设。依托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聚焦医疗器械和医疗产品安全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实施卓越临床工程师和卓越医疗器械工程师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应用技术型医工复合人才培养。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医疗产品管理、公共基础五大教研室和现代工学与计算机技术教学实验实训中心,与美国史赛克(Stryker)、日本尼普洛(Nipro)、润达医疗等建设产学融合联合实验室,构建了完备的专、本、硕、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及校企医监研“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聚焦“中国长三角-巴尔干半岛生物医药国际技术转移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智能医疗器械与主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上海穿戴式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建设,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点,电子信息、医学技术等学科硕士联合培养点,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医疗产品管理学士点,医用集成电路微专业,中日合作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技术是上海市一流专业,《单片机应用技术》是国家一流课程,并积极开展ASIIN国际专业认证。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64人,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人,专业技术副高级12人,硕博士生导师30人。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1人,东方英才1人。在读本(专)科生2000人左右,硕博士研究生85人(截止2024101日)。近5年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健康委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等60余项,企业横向课题150余项,科研总经费2000余万元。学院教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成果转化9项,金额超过200万元。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200余项。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秉承60余载专业学科积淀,面向国家未来需求,跻身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前沿,始终坚持医工结合特色,坚持学术创新与工程引领,致力于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学院正在从传统医疗器械工程向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的创新与可持续方向发展,并不断向人工智能+方向迈进,建设国内同类院校中教学与研究实力最强专业品牌,书写医疗器械工程师黄埔军校的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