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提升内涵发展水平

    ——我院上海市“海外名师”项目介绍

 为配合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的实施,上海市教委于2011年起设立了上海“海外名师项目”。该项目旨在支持和资助上海市市属高等院校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的一流名师和研究人员来上海任教和开展合作科研,学生可以得到海外名师的直接指导,使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得以提高,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并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沪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高上海市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能力,弥补高校高端人才的不足。我院于2014年申报成功以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方强博士领衔的上海市海外名师项目。

从事医用微电子领域研究

 方强博士为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首任主任,由他负责创建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于2008年通过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全面认证,成为该校的重点学科之一。方强博士还是2013年由澳大利亚政府机构——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选出的6位“澳大利亚杰出讲师”之一,该奖项用以表彰代表澳大利亚大学机构在亚洲国家举行论坛和授课的杰出人士。

 方强博士具有丰富的交叉学科知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在医用微电子领域有着长期而深入的工程项目研发经历,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芯片级系统(SoC)医用电子学

SoC技术是许多高端电子系统的核心技术。方强博士在RMIT组建了一个科研团队,致力于低功耗、高性能微型刺激系统的研究。微型刺激器是许多植入式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除颤器、深脑刺激器等核心部件。方博士团队重点研究激励机制、设计反馈控制系统包括控制信号协议、设计核心软件,与外围的模拟前端和射频传输子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形成一个SoC。主要创新点包括用生物信号(ECG)作为闭环反馈控制刺激信号(频率、强度和周期)的节能方式;双向数据传输协议使芯片系统可编程。在此基础之上,于2010 年该团队成功开发出目前世界上体积最小、功耗最低的双向可编程心脏起搏器芯片。

2.基于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穿戴式(植入式)人体传感器网络(IBSN

 植入式医疗设备对慢性或危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方强博士是首位提出基于ASIC和医用植入通讯(MISC)频带(402-405MHz)的IBSN系统级设计的研究人员,该设计是穿戴式人体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开发MISC频段的小型天线是IBSN的技术难点之一,因为对MISC频段,波长相对较长,难以使天线尺寸变小。为优化尺寸大小和传输效率,方强博士提出一种新型三层结构的微带天线设计方法。2013的动物实验表明该天线在同类天线中具有最好的效果,而且适用于构建IBSN,该工作成果发表在IET Microwaves上。

3.居家康复技术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范围内心脑血管疾病病人数量快速增加。居家康复已被证明是一种帮助病人恢复部分身体机能的有效方法。但是,居家康复通常费力,且费用昂贵,因为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或理疗师的指导和管理。通过集成物联网和人体传感器网络,实现无需医生监护的居家康复。方强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和嘉兴第二人民医院联合开展了相关研究,并获得了浙江省科技厅的联合研究基金。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于Exp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s



 我院于2016年申报成功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王真博士领衔的上海市海外名师项目。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数字信号及图像处理和生物医学工程, 目前兴趣之一集中在脑数据分析(例如脑连通性推理与多模态神经影像学模型)1996 从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毕业,获学士学位。2002 从美国康州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02-2004,在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2004 年获得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永久教职,从2014 起,升任该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正教授,领导一个先进数字信号和生物工程实验室,主要辅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数百万加币的科研经费,在很多IEEEnon-IEEE权威杂志上发表期刊论文90余篇,发表90篇会议论文和2本论著,并任多个IEEE学报的副主编(如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IEEE Trans. on Multimedia, 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 Security, IEEE Tra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和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的执行编辑。